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世茂儿童 2023-02-28 02:22 编辑:admin 288阅读

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在积极探求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助于更好达到学习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阅读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方法丰富多彩,谈话引入就是其中的一个。比如我在教学《我的童年》时,用这样一段话来开篇激趣:同学们,每个人都有童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然后教师总结: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童年却不是如此,他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同去感受吧!老师的这一番激趣谈话,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 查找资料,培养习惯

以查找资料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由于学生的经历、见识有限,他们在自主阅读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对阅读失去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报刊、电脑上网等查找有关资料,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满腔的热情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主去读书并读有所获。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一是罗布泊虽然闻名遐迩,但学生没有亲身到过,心里感到非常陌生。二是文中地理常识很多,比较生疏,学生不容易掌握。于是,我在讲读此文之前,让学生翻阅书籍、上网查找有关罗布泊的资料和图片,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加深对罗布泊的了解。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而且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积极引导,大胆质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激发出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文学习的规律,会鼓励和赞美,讲究激发和引导的艺术,让学生敢问、善问,让学生会、更要会学。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教师在教学中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何处,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的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教师引导学生在何处质疑呢?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和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质疑以后又怎样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分组围绕这些问题去自主学习,同时要组织学生在组内合作探究,注意发动学生互助,从而理解句子蕴含的深刻意义,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

四、 营造氛围,积极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地位中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压力,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为此,教师就必须注意尊重学生个人的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爱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自主学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一手包揽,一锤定音,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压抑他们的思维,使之对学习感到索然乏味。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个个同学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节约用水和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指导,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把他们引领到自主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D1.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阅读手册》读书笔记)

真心爸妈认为,阅读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但并非用任何方式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真正的阅读。当我们谈论一个孩子或者成人有阅读习惯、热爱阅读时,其实是特指:

1、他本人独立、自由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借助他人的陪伴、讲解、转述,就是“我读”。

2、他有强烈的阅读意愿,非常乐于进行阅读活动,不需要由他人驱动或者监督,就是“我想读”。

3、他能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过程,并能从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类型的读物,就是“我会读”。

4、他能相对长期地进行阅读活动,并从中持久受益,就是“我持续读”。

这也是成熟读者阅读时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天真爸妈所说的”真正的阅读“,儿童的阅读自然也不应该与这种状态割裂,我们平时看到和提到的,比如:阅读打卡、亲子共读、绘本阅读、朗读、指读,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阅读的本意。一个孩子的阅读活动如果从不主动、不自由、被陪伴、被监督、被灌输、被训练开始,就无法顺利发展成真正的阅读。

本书讨论的阅读,就是由一个人独立进行、自主掌控的主动阅读活动,包括我读、我想读、我会读、我持续读四个要素,真心爸妈成这种状态为”自主阅读“。而本书所讨论的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指”帮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

我读:个人化的自由阅读

对于一个真正的读者来说,阅读是纯粹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自由的私人活动――由他本人亲自进行,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陪伴,不需要向别人报备,不需要由别人讲解、转述,他独立地从阅读中获得收获,他的收获也无须由别人评判是否够多,是否够好。

成熟的阅读者还有自己的阅读技巧,他知道自己想怎么读,也知道自己能怎么读。有人喜欢做卡片,有人从不做卡片,有人喜欢写书评,有人快读书但从不写书评,有人喜欢自己默默读书,有人喜欢把阅读所得与他人讨论、分享,这些都是阅读者自己的阅读技巧,也是他们各自的阅读自由。当感到有需要时,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会主动学习新的阅读技巧,但没有人可以逼迫他们去学习什么”必备“的方法。

部分成人也懂得,贸然干涉甚至批评他人的阅读是失礼、冒犯的举动。但我们的孩子想要获得一个读者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阅读生活,让阅读成为完全基于自己意愿的个人活动,会比成年人困难得多。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认为孩子不识字就看不懂书,一定要父母朗读或者讲解才能阅读,孩子由此失去了自己阅读的权利。

等孩子自己能读了,父母会认为孩子自己”读得不好“,总是试图介入孩子阅读的各个流程,比如,为孩子选书,为孩子做计划,为孩子定目标,为孩子规定阅读的”标准动作“,控制孩子的阅读收获等等,孩子由此失去了决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权利。

父母希望借助这些知道、监督、审视、批评,为孩子打造父母理想中的阅读生活,但直接的结果常常是孩子把阅读当成了父母布置的”作业“。

高度介入和敢于孩子的阅读生活源于控制孩子的欲望。在”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几乎无孔不入,当然也包括阅读。

当今我们都注重”磨耳朵“,就随时随地给孩子”磨耳朵“,或者上培训班,反反复复给孩子讲一本书等等,父母们不但把孩子当成可以随意输入的”阅读容器“、随意设置”阅读机器“,还会随时随地监控孩子的阅读状态和阅读效果。只要觉得孩子阅读状态不佳,比如走神,读太快读太慢,就会批评孩子,认为孩子哪方面欠缺,就会想办法或上培训班来帮助孩子”快速“且”高效“的训练孩子。

但孩子是个独立个体,阅读是直接帮助孩子构建精神世界的活动。父母毫无节制地左右孩子的阅读,已经不是培养孩子,而是在摧毁孩子,既不能期待孩子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也无法期待孩子因此爱上阅读。

我想读:兴趣和心流驱动的主动阅读

阅读意愿由兴趣和心流两种重要的心理机制驱动,兴趣激发最初的阅读意愿,心流促使阅读者乐于持续地高度投入阅读。

兴趣是一种激情,是每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兴趣不一定要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要朝更有能力的方向发展,他就是做这件事的激情,和做好做坏毫无关系。

真正的兴趣是让人快乐,或者换句话说,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人们才会有兴趣去做,虽然每个人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做有兴趣的事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喜欢阅读的人,从阅读中,获得的也是同样的快乐。

真正感兴趣的事,不用”坚持“,也会喜欢得不得了,当一个”兴趣“,需要外力去”坚持“的时候,已经变质了,除了不能让人感到快乐,还有可以产生压力,甚至变成痛苦。亲子关系中的不少矛盾,都来自父母坚持让孩子去学习他根本就感受不到快乐的”兴趣“。

兴趣在产生之后,我们当然可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一定要用积极的方式,包括支持、鼓励、讨论、分享、认同、肯定等等,积极的方式不会消减兴趣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不会把兴趣变成压力,也不会具有强迫性。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在阅读中体验到心流的感觉,一旦享受过心流的感受,就会有上瘾班的感觉,让你不断努力去重复获取这种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有体验心理学》中发现心流与下列8中元素相关在:

(1)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4)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5)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有可能带来像几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其实,孩子在各种自然的、不被打扰、不被控制的活动中,经常会体验到心流。心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比如:搭一组积木,专心致志、不被打扰地搭上好一会儿,然后享受”搭好了“的喜悦,如果孩子能在阅读和学习生活中,频繁体验到心流,学习和阅读就会成为他特别乐于高度投入去做的事,而不是父母要求的”任务“。

但一些父母经常不自觉地做出影响孩子体验心流的事,比如孩子专心搭建积木,大人会去打扰他,好心地提佛那个帮助或者指导,孩子想看书,大人却认为只凭他自己,根本看不明白,需要大人逐字逐句,掰开揉碎地讲给他听等等。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打扰、强迫或否定,就很难从这件事情中体验到心流。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建立起不停”管“孩子的模式,这种模式又会自然延续到孩子上学之后,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中体验到心流。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并不是要对孩子做”阅读行为习惯训练“,而是帮助孩子与阅读兴趣相遇,体验到因阅读而产生的心流,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由自己内在的阅读意愿驱动,乐于主动阅读,进入”我想读“的状态。

我会读:凭借个人阅读能力进行的有效阅读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阅读: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进度、阅读多种类型内容并从中获取充足信息,达成有效理解,而且她的阅读能力还会随着阅读时间的积累而不断提升。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包括读物选择能力的培养,一个父母给什么就读什么、父母不帮着选就不会选的孩子,是谈不到阅读能力的。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也有能力自主掌控阅读进程,有所读得快,有时读得慢,有时精读,有时泛读。儿童读者既需要有决定自己怎么读的自由,也需要有决定自己能么都的能力,从这一点看,由父母监督、陪伴着”共读“的孩子,既会失去这种自由,也会失去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

当然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还会阅读自己不熟悉的、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儿童也一样。阅读不仅仅读文字,还有符号,图片、表格、流程表、思维导图等内容的文本。阅读多种问题,多种风格读物的能力同样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所具备的能力,当然孩子不需要马上具备读诗歌、散文、戏剧、传记、政论等读物,但也不能只局限于读单一读物。

我持续读:真正的阅读是可持续一生的活动

相当多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父母并不曾着眼于孩子持续阅读。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在几岁之前读了几本书,亲子共读了多少天,为孩子”讲读“了多少本书,为培养孩子阅读能力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经济投入,却很少关心孩子能否在未来的成长中,一直热爱阅读,把阅读当成享受而不是任务。

一直有父母的陪伴和督促下的孩子,从未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从未进入”我读“的状态,父母想功成身退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学会在没有父母陪伴和督促下,如何阅读。

每天要求父母读书讲书的孩子,父母会错误的任务孩子爱读书,其实孩子是”我想听你给我读“,而不是”我想读“,这是由于父母一直认为没有父母的帮忙,孩子就看不懂造成。

一直只读绘本的孩子,上学后可能连简单的数学题都看不懂,这是由于经常阅读单一读物,没有尝试其他读物造成。

很多孩子,也没有获得”我持续读“的状态,他们在父母没有陪读,或者无法从读绘本过度到纯文字读物,或者父母控制过度等情况下,停止阅读。

这些诸多与阅读”断裂“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父母阅读理念和方法的偏颇与失当。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惑,推荐你读读《阅读手册》,一个在阅读中遭遇”断裂“的孩子,想重新开始真正的自主阅读生活,比从未被如此培养的孩子,更加困难,别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父母。